《情系三峡》创作手记(六)——奉节篇2
题记: 奉节,古称夔州,被誉为诗城;因“奉公守节”而得名,因“奉节脐橙”而驰名,因“诗城”而扬名;距今有2330余年的建制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辽宁省、山东省与奉节县因三峡工程而结缘、因对口支援而交亲。 辽宁省无偿援建了辽宁大道、辽宁小学、草堂福利院、移民新农村建设等119个民生项目;把加强移民技能培训作为重点,为奉节县2420人次移民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还帮助引进了红豆杉等产业,为奉节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举摘掉戴了33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起到了积极作用。 山东省援建了石岗乡花椒加工基地等。 9月27日,摄制组来到了本次拍摄对口援建项目的第十一站——重庆市奉节县,拍摄对援新篇章。 第十一站——重庆市奉节县 上午八点,在辽宁小学的大门外,一篇《辽宁小学赋》吸引了摄制组的目光。 “移民移校,机赢最先,奈何穷县兴教,资金叹难。外引内筹,上勤下勉。谋东风借水行船,承辽省对口施援……遂冠‘辽宁’更名以存念,励后辈饮水而思源。”这篇镌刻在校门前的赋文,详细记载了辽宁小学的由来。该学校为辽宁省对口援建项目,现有58个教学班、2800余名在校学生。 走入校园,高7层的主体教学楼、宽阔的操场、平坦的塑胶跑道、齐备的配套设施、蓬勃向上的师生面貌,成为奉节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获得辽宁的援建后,奉节人十分珍惜。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辽宁小学名校的牌子越来越亮,不仅是重庆市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也是奉节县唯一一所新教师培养基地。 2019-2020年,辽宁省再次提供资金3900万元人民币,援建了辽宁小学的第二分校夔州小学。到2022年2月完工时,这里将建成一所近1.7万平方米、共4栋校舍、能容纳2000名师生的新校区。辽宁小学校长向立生告诉摄制组:“有了辽宁人民的宝贵援助,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将夔州小学打造成一所更加时尚、更加璀璨的现代小学。” 告别了辽宁小学,摄制组驱车一个多小时,穿过陡峭的山路,来到了石岗乡花椒加工基地。 该加工基地为山东省对口援建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花椒加工厂房1栋、配套建设挡墙60米、场地硬化470多平方米,配置筛选机1台、烘干机5台、榨油机1台、保鲜生产线1套。 石岗乡花椒加工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务工等方式,增加了百姓收入。该加工厂房的建成,为石岗的花椒产业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成功打造出了石岗花椒产示范园的品牌;同时,也展示了石岗农业企业的风采。 截至目前,石岗乡已有4个农业公司和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在7个村1个社区发展花椒产业,种植面积10060亩。随着石岗花椒产业的逐步壮大,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在不断增加,幸福感也在不断提高。 结束石岗乡花椒小镇的拍摄,已是下午两点多钟。匆匆吃过午饭,摄制组便来到了奉节县草堂失能人员供养中心。 穿过大厅,沿楼梯走上二楼,一片开阔的活动区域映入眼帘:对于来自北方的小编来说,这样的布局确实很“重庆”。 院子正中的花圃里种的月季开得正艳,不远处的草丛也尽显盎然之态。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或悠闲地聊着天、或约几个好友打牌,时间好像在这里变得有些缓慢,眼前是一派悠闲的景象。 奉节县失能人员供养中心也是辽宁省援建项目,援助资金1300万元。中心现集中供养建卡贫困户、低保家庭和特困供养家庭中的失能人员190人,开放床位300余张。中心自2019年建成运营以来,在社会保障方面有诸多创新亮点,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肯定。 下午五点钟左右,摄制组来到了重庆夔江红豆杉制药公司。该公司是辽宁省政府2007年对口支援奉节县推荐的招商引资企业,注册资金3333.33万元。这是奉节县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红豆杉种苗繁育、种植及生产加工紫杉醇、红杉醇的民营企业。 红豆杉是世界珍稀濒危植物,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其提取物紫杉醇、红杉醇是世界公认的抗癌药和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同时,红豆杉也是高档园林绿化树种,大面积种植有利于三峡库区生态建设。 公司发展过程中,种植基地及加工工厂以长期聘用或使用临工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约500人,解决就业岗位100个左右,每年人均增收约3500元。 下一站,摄制组将前往重庆市巫山县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