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纪录片周刊总第27期

10

1.jpg

目录
 


特别关注

.......光影世界里的元宵节        

行业观察

.......新媒体成纪录片制作的重要手段

⊙精品推荐

.......2019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纪录片

微纪录

.......人为何要创造?                                          


特别关注


光影世界里的元宵节

编者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每逢元宵节,人们都会走上街头观灯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近年来,元宵节的部分传统习俗已经很少能看到,但还有一些传统习俗被保留了下来。下面小编为您推荐几部关于元宵节的纪录片,让我们在光影的世界中重新找回元宵节那些遗失的美好。

《传承的力量》

重温元宵节民俗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部关于元宵节的纪录栏目《传承的力量-元宵节篇》,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有些小编从来没听说过。该片最大的亮点在于这些民俗活动走进了校园,老手艺人被请上了课堂,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2.jpg

《传承的力量》是一档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播出的展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节目。其中的“元宵节篇”不仅展示了元宵节民俗活动,更重要的是古老的手艺在学校的推广与传承。

3.jpg


4.jpg


武汉的小朋友在演奏《春江花月夜》

5.jpg


6.jpg


北京的小朋友在打“太平鼓”

7.jpg

福建的小朋友在表演“大鼓凉伞”

通过此片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力量,还有传承的希望。

《汤团里的上海味道》

元宵节不能错过的甜蜜

在中国,有不少美食与节日有关。宋代的汤圆在当时只是一种小吃,因其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叫它“浮元子”,后来改称“汤团”。吃汤圆意味着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必备美食。

介绍汤圆的纪录片也很多,有《舌尖上的中国》、《餐桌上的节日》等。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纪录片编辑室》栏目中的《汤团里的上海味道》。

8.jpg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全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创办于1993年。自创办以来,始终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形成了独特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汤团里的上海味道》具体讲述了汤圆的历史、做法和制作汤圆的受益人等。

9.jpg

纪录片里出现的缸鸭狗是宁波有名的百年老店,以小吃闻名。那里的汤团颗颗饱满,芝麻馅甜而不腻,入口爽滑,口感甚好。尤其是洒在面上的那层桂花,清香扑鼻,混合着糯米的香味,刺激着人的感官,绝对会令你胃口大开。

10.jpg


11.jpg


12.jpg


片子详细介绍了汤圆的做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着学一下。

《汴京灯笼张》

亮花灯 迎元宵

花灯也叫灯彩,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它超越了照明的原始功能,成为人们营造喜庆祥和氛围,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灯彩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密切相关。

13.jpg

本期推荐的是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制作的50集系列纪录片《留住手艺》,该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较为系统、全面地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华古老手艺的历史和传承故事,使这些国宝级手艺以影像的方式得到保存和传承。其中,有一集名为《汴京灯笼张》,篇幅不长,但是印象深刻。

14.jpg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艺人张太全留下的绝技,居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张俊涛手中已是第七代了。

15.jpg


16.jpg

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和考究,出现了很多花灯的品种,如宣纸竹篾彩灯、针刺无骨灯、缀珠灯、滚地灯、八仙过海走马灯等。

17.jpg

宣纸竹篾彩灯

18.jpg


19.jpg

针刺无骨灯

20.jpg


21.jpg

滚地灯

22.jpg

八仙过海走马灯

今天,静下心来做一门手艺,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一座座花灯凝结着手艺人的巧思,还有他们对于这门技艺的坚持,感谢他们对古老手艺传承所做的贡献!


 行业观察


新媒体纪录片制作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视频网站如腾讯、优酷、爱奇艺以及哔哩哔哩等都在影视剧的基础上拓展了对纪录片的实践探索,深耕优质纪实内容,加强对外合作。同时,出身传统电视媒体的纪录片人也转向互联网公司,探索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商业模式。资本市场给纪录片行业带来转机,内容制作、商业变现等方面出现许多新的契机。

23.jpg

互联网时代,流媒体传输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数据流得以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基于该技术的视频网站平台上提供大量非线性视频内容,用户通过自主订阅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分析用户订阅习惯,平台再对用户进行个性化内容分发。因此,平台需要在把握受众整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内容引进和创作。根据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高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最高,高达27.9%。数字时代,技术鸿沟的分割使得年轻人在互联网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相应地,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认知的纪录片受众中老龄化,在网生纪录片的受众中也呈现了类似的年轻化状态。2018年,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分享了一组数据:“经过2018年上半年的持续新作品的推出,我们发现,腾讯纪录片的用户28岁以下占比70%,可以说纪录片的观看群体已经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人群,纪录片的主力人群逐渐年轻化。”爱奇艺副总裁杨海涛也曾公开表示,爱奇艺的纪录片观看人群中,19-30岁的用户占比超过50%,1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达14%。据哔哩哔哩公司申请上市的招股书显示,B站用户中有81.7%出生于1990-2009年之间,在招股书中被称为中国的“Generation Z”(Z世代)。

这些年轻一代也被称作“网生一代”,他们受益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受教育程度,同时也是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在娱乐化和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一方面年轻一代展现出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欲望,纪实内容的需求上涨;另一方面,这种对于纪录片的需求不会是“教科书式”的单一说教,而是贴近生活、人本主义的真实表述。同时,与传统电视媒体单向传播不同,互联网能够也善于利用网民的主动性,既注重用户的互动体验,又拓展社群传播的潜力。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的出现,就是将受众的自我表达在内容的实时传播中进行互换。当下,不仅有Acfun、Bilibili等专业弹幕视频网站,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主流视频网站也纷纷试水弹幕。《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等纪录片在B站上的“反常”火爆更离不开弹幕互动的功劳。

24.jpg

面对“网生一代”,新媒体上升为纪录片制作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平台也逐渐成为纪录片播放的主要渠道之一。近些年,各大主流视频网站不断拓展对于纪录片的内容引进与创作,优酷成立了纪实频道;爱奇艺推出“合伙人计划”;腾讯视频设立“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B站则推出了针对纪录片的“寻找计划”。

在这些实践中,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引进与生产手段就是自主IP和联合制作。

25.jpg

2016年,腾讯视频引进了BBC纪录片《地球脉动2》。一年后,成立“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逐步从版权购买转向内容创投,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联合出品及联合制作的作品数量激增。2017年以后,与BBC联合出品自然类高分纪录片《蓝色星球2》、《王朝》,与国内电视台、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上线《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故宫新事》、《水果传》、《了不起的村落》第二季等一系列纪录片作品。

而《风味人间》则是腾讯视频首部明确做系列化和IP化的自制纪录片,与陈晓卿导演共同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以《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风味实验室》为代表的“风味”IP系列作品。在发布会上,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还正式宣布加盟腾讯视频担任副总编辑,兼任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风味人间》总导演,负责腾讯视频旗下所有纪录片工作室的整体把控。与此同时,与日本NHK合作的《纪实72小时》(中国版)则是将国外IP本土化的一次全新尝试。

26.jpg

2017年,优酷独家上线了《不可思议的捕食者》、《鸟瞰地球》等BBC纪录片,并与Discovery(探索频道)、《国家地理》、NHK达成合作;一年后,又联合五洲传播中心和Discovery共同出品中外合拍纪录片《中国;变革的故事》。同时,优酷也自主投资、创作了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系列,以及真人秀综艺节目《侣行》和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纪录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

27.jpg

2017年,爱奇艺便和 BBC Worldwide达成了合作,购买纪录片独家版权时长超1000小时。同时,与Netflix达成内容授权合作,引进了包括《主厨的餐桌》、《制造杀人犯》在内的多部纪录片。

28.jpg

2018年9月,B站宣布与 Discovery(探索频道)达成深度合作,内容包括145部纪录片的版权、200小时的独家内容以及内容共制方面的计划。B站“纪录片寻找计划”内容也陆续上架,由资金扶持、平台运营、商业开发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从获得“光影几年——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摄影奖提名的《极地》到火爆夏天的纪录片《人生一串》,再到实验性纪录片《历史那些事》,都可看出其对纪录片领域的深入探索。

商业变现新模式:电商与衍生品

29.jpg

目前,纪录片在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变现是会员付费、广告冠名、销售版权。也有一些短期商业变现的模式,例如电商、纪录片衍生品的尝试。《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就开发了“边看边买”的电商合作模式,在观看的同时,可以随时点击链接进行购买。《风味人间》在两个衍生节目的基础之上推出一系列衍生产品,联合家乐福、万达广场、东风雪铁龙、康师傅等营造品牌故事,共同组建“风味美食联盟”;联合故宫文化服务中心推出“风味之箸”筷子礼盒,并推出同名书籍。

30.jpg

利用IP进行商业转化成为一些纪录片进行短期商业变现的模式,一系列“手机游戏、线下体验、网络直播、旅游品牌、教育赋能的产品,让市场看到高水准、原创、真实的内容实现商业变现的多种可能。”

未来,新媒体产业里对纪录片内容的深耕与变现创新,将激发更多可能性。在互联网蓝海中,纪录片也许可以看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精品推荐


2019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纪录片

2019年,华语片的创作与问世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本期我们将重点推荐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在国内外影展、院线和主流媒体与观众见面的华语纪录片项目,这其中也涵盖了国内几个最重要纪录片,而中国从来不缺横空出世的优秀纪录影像。

《新三峡》

31.jpg

导演:杨书华

利用世界语言,讲述三峡故事!

由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超高清纪录片及3D纪录电影《新三峡》是配合国家对三峡工程进行整体竣工验收,全景式反映三峡工程运行状态、综合效益、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成就、新变化、新发展的国家重点影像工程。

该片由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的总导演杨书华担纲创作。同时,还邀请了影片《阿凡达》、《终结者2》的3D视效总监、被誉为“好莱坞3D技术之父”的恰克﹒康米斯基和美国电影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两度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电影《大峡谷》、《黄石公园》导演凯斯﹒梅林等国际电影大师加盟。2018年4月30日,第五十一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中国影片《探秘新三峡》斩获最佳纪录片奖雷米奖、《三峡大坝》获本届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该项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七集大型超高清纪录片《新三峡》,另一部分是大型3D纪录电影《新三峡》。纪录片《新三峡》每集50分钟,分别为《坝》、《水》、《山》、《人》、《景》、《城》、《梦》。希望在展示三峡工程伟大成就的同时,利用这次新三峡宣传的“国家行动”面向世界宣传新三峡的新文化、新资源、新旅游、新产业;助推“新三峡”旅游概念的形成和三峡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帝国梦》My Empire Dream

32.jpg

导演:沈晓闽

《帝国梦》拍摄十年,制作两年,导演试图用小人物讲述一个有关中国梦的大故事。

从河北偏远农村家庭走出来的郑少帅用了八年考上中国最好的美术学院之一。在校期间,他创办“帝国”美术学校。他的梦想是把“帝国集团”上市。但因北京城市建设,郑少帅的“帝国”被拆迁。此后几年,郑少帅做过国际贸易公司的董事长,在部队当过军官,也蒙冤入狱。2016年,郑少帅结婚,生子,生活仍在继续。郑少帅曲曲折折,坎坷崎岖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十年,从郑少帅身上看似荒诞的故事,我们得以一瞥中国社会的现状。

航拍中国·第二季

33.jpg

导演:余乐

时隔两年,《航拍中国》第二季将与大家见面。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用50分钟的空中旅程分别拆启7封送给祖国大地的情书”这是其官宣语。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大型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是“中国首部全航拍纪录片”,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片中影像全部由航拍完成,内容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每个省摄制一集,并逐年按季制作播出。

《航拍中国·第二季》将运用当下最前沿的“米级”遥感卫星影像,将航空拍摄的画面拓展到航天领域,构成太空画面,用更宏观、更新奇的视野俯视美丽中国。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34.jpg

导演:蒋春华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聚焦了近来颇受关注的问题少年“改造”学校。困扰于犯罪或心理问题的孩子们被家长或公安局送入学校接受“改造”,学校在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则已然成为一座等级严明却又暗流涌动的驯化机构。作者跟随4个少年在这个改造大熔炉中纠结、跳脱、伪装、归顺,而他们身上,又隐约得见一层更为广袤的图景。在一个微缩的小社会实验室中,作者的注目同样延伸到了普世之中人的挣扎、权力等级的驾驭与其中罅隙。

《模样》

35.jpg

导演:姜纪杰

导演姜纪杰在自己的家乡拍摄《二十四》的几年之后,他再次回到家乡,注视、陪伴着一位老人的晚年和她最终的离去。并不鲜见的题材、简单的拍摄情境,却缱绻勾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纪录过程成为真实的陪伴与关怀,也成为物理时间的留档存证。在一场对死亡的注视中,电影带入了人文关怀的温情,消解了死亡的残酷。

《嘉陵江》

36.jpg

导演:杨书华

2018年8月,大型纪录片《嘉陵江》开机,该片将从嘉陵江源头陕西省宝鸡市的凤县,一路拍摄至重庆市的朝天门码头,全程涵盖嘉陵江1345公里的3个省、1个直辖市的近30个地区。该片将按照一题三制 ,开展立体化传播。

《嘉陵江》初步计划拍摄10集超高清纪录片(每集30分钟),30集微纪录短片(每集3-5分钟),一部3D纪录电影(60分钟),以立体的构架,全景式展示嘉陵江的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生态、人文、风俗、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水让我重生》My dream

37.jpg

导演:金行征

蒋裕燕与王李超,为了自己的奥运梦想,在浙江省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训练,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为自己,为家人争光。蒋裕燕,现年15岁。四岁时因车祸失去了右臂和右腿,之后多次进行了“锯骨疗伤”,截去顶着皮肤“冒”出来的骨头,承受着苦痛。2011年,为提高身体素质的愿望,她妈妈带她去游泳馆,意外地展现出游泳天赋。两年后,获得一枚绍兴市残疾人游泳比赛的金牌。此后,屡获佳绩。王李超,现年25岁。七岁时因为贪玩去触碰变压器,导致截肢双臂。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推荐去学习游泳。他凭借过人毅力,一步步走入省队、国家队。在2016年巴西里约残奥会上一举夺得铜牌,现正筹备参加2020年东京残奥会。


微纪录


人为何要创造?

《人为何要创造?》获得了196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2002年入选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登记收藏。

38.jpg

导演是索尔-巴斯(1920 - 1996)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平面设计大师之一,他曾为许多经典影片设计过海报和片头,并且同样是一位极有天赋的导演。

这部《人为何要创造?》是他的个人电影代表作,被认为是美国百年影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一部短片。它用影像讲述了人类最初要创造发明的目的、条件、实现的过程和逐渐演变的结果等等。从主题上说它是一部教育片(Educational Film),但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却非常前卫,影片共分八节,混合了纪录片、动画和实验电影的各种制作技巧,对创作者有很大的启发。


分享到: